冬至是“二十四节气”的第22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12月21-23日交节。冬至时节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了,每9天为一个“九”。冬至太阳高度最低,日照时间最短,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,天气也最冷,民间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,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。
中医认为“气始于冬至”,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,顺应天时养生可保养精气神而防早衰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除了寒冷,冬至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。“冬至一阳生”,这一天,天地间的阴气盛极,而阴阳本为同根一体,阴到了极致,就会转化为阳。人体内的阳气充足,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。这个时候也是最冷的季节,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“中风”“心梗”者增多。因此,在寒冬季节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。
冬
至
中
医
养
生
指
南
精神调养
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毓养心神。此时人体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,注意养藏,不要扰动阳气。要静神少虑,保持精神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不要强求名利、患得患失,避免长期“超负荷运转”,防止过度劳累,积劳成疾。
饮食养生
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“冬至一阳生”。冬至这一天,阴极阳生,人体内阳气蓬勃,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。因此,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间,不仅强健身体,还能消寒。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适当选用高钙食品。饮食宜清淡,不宜吃浓浊、肥腻和过咸食品。冬天阳气日衰,因此,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。吃饭宜少量多餐。应注意“三多三少”,即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纤维素宜多,糖类、脂肪、盐宜少。
起居调养
冬至此时天地间阳气敛藏,阴气极盛,养生也应该顺应自然界封藏的规律,注意固护正气,防寒保暖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“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,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”,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,女子以血为用,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,不可因房事不节,劳倦内伤,损伤肾气。肾为先天之本,肾精充足,五脏六腑皆旺,抗病能力强,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。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,房间适度通风,以利阳气的生长。
防病保健
寒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,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,出现手脚不温、畏寒喜暖等阳气虚寒的表现,还容易引发许多疾病,或使旧病复发加重。在日常生活方面,要做到凉、暖、热三结合,即做到早起、睡前凉水洗脸、温水漱口、热水泡脚,这样就能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脚是人体的“第二心脏”,尤其是老年人,应注意防止寒从脚下起,经常保持脚的温暖,养成随时按摩两脚的习惯,每天坚持睡前用热水泡脚,可以促进周身血液循环,消除疲劳,改善睡眠,这对全身保健都是大有好处的。
运动养生
冬至前后适当减少运动量,这样更好适应自然的变化,对身体健康也更好。要选择恰当的运动时间,可避免体内存储能量的大量消耗,晨练不宜过早,日出见到阳光后更佳。冬至时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,不可大汗淋漓,避免损伤阳气,可选择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动静结合的运动,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,预防和减少冬春季多发疾病。
秋冬养阴
冬季,特别是从冬至开始,阴气达到鼎盛时期。中医认为,这个时候就应当借阴补阴,夏病冬疗。简单地说,就是利用冬季气温寒冷,阴气鼎盛时期,运用穴位贴敷、针灸、内服药物、冬令进补等途径来治疗或预防多发于夏季或在夏季易加重的疾病。
夏病冬疗适用于夏重冬轻的慢性疾病。夏天易加重的疾病是阴虚阳亢之病,所以应当在冬季加紧养阴。而寒冬季节,阴气最为浓重,此时最宜养阴,等到夏季到来时症状就会有所减轻。
三
九
贴
三九贴是指在冬季三九时节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保健,是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“内病外治”疗法。其方法是将贴敷配方的药物磨成细末,用生姜汁调成糊状,从冬至那天开始,贴于人体重要腧穴上,然后用胶布固定,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,激发周身之经气,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,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,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。有健脾补肾、温阳益气、祛风散寒、通经活络等功效。可治疗阳虚怕冷以及呼吸系统反复发作的疾病,如反复感冒、咳嗽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心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慢性肠炎、慢性胃炎、夜尿频多等。
经
络
养
生
冬至天气寒冷,养生应谨防寒邪,经络养生以调理肾经和任脉的穴位为主,以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通畅。常用穴位有太溪、气海、神阙、膻中等。
01
推拿太溪
定位: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操作方法:穴位采用点按揉手法,进行持续刺激,10~15分钟,
功效:滋阴益肾,壮阳强腰。
02
艾灸神阙穴
定位:位于脐窝正中。
操作方法:把艾条点燃后以肚脐为中心,熏灼肚脐周围。注意不要烫到皮肤,有温热的感觉即可。每天一次,每次15-20分钟。
主治:益气补阳,温肾健脾,祛风除湿,温通经络,调和气血。
冬
至
养
生
药
膳
食
疗
方
1
老姜茶
材料:红茶6g,老生姜10g,蜂蜜适量。
做法:将红茶叶与老生姜加清水煎煮,待温时,调入蜜糖饮用。
功效:温中散寒,健胃消食。
2
祛风散寒茶
组成:葱白4g,生姜4g,佛手3g,桔梗2g,红糖适量。
做法:先将葱白、生姜、佛手加入锅中煮15分钟左右,再将桔梗炖煮5分钟,最后将入红糖,取出后必须温服,每日1-2杯。
功效:辛温解表,宣肺散寒。
3
羊肉萝卜汤
组成:羊肉(瘦)400克,白萝卜300克,香菜10克,酱油2克,黄酒6克,盐3克,色拉油15克,大葱10克。
做法:先将羊肉洗净切片,用酱油、绍酒浸入味。再将萝卜洗净去皮切片,香菜切碎,然后用油将葱、羊肉炒一下,最后加入适量清水,加萝卜,中火40分钟,下香菜调味。
功效:补虚养身、调理营养不良等。
4
糯米藕
组成:莲藕300克,糯米25克。白糖10克,糖桂花适量。
做法:先将莲藕去皮,洗净,沥干,切下藕节一端;糯米洗净,浸泡4小时后沥干,然后糯米中加入白糖拌匀,灌入藕孔中,将切下的藕节放回原位,用牙签固定,最后将藕段用大火蒸1小时,取出切片,摆盘,撒上糖桂花即可。
功效:补中益胃,健脾补气。
禁忌:胃溃疡患者不宜食用糯米及糯米制品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
健康闵行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原标题:《二十四节气丨冬至大如年,一起来阳气满满迎寒冬》